更新时间:2023-10-23 11:23:02点击:
——访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王义桅
共建“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着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重大倡议。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和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
在十周年这个历史节点上,如何总结经验和评估十年来的进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什么?又如何看待当下中外合作的机遇与挑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王义桅。
一个倡议激活历史记忆
王义桅表示,“一带一路”源于古代的丝绸之路,弘扬的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激活了“丝绸之路”这一历史记忆,激活了古老文明共同复兴的前景,改变了海洋决定大陆命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历史。
“这是第一次由发展中国家提出全球化的设想,倡导人的现代化、人的全球化,超越了异化的现代化、资本的全球化。”王义桅说,直到今天西方人都无法批评“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原则——不追求单独规划世界,而是共商共建共享。
从历史看,“一带一路”首先有古老的丝路记忆作为土壤和滋养,从21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到15世纪初郑和七次远洋航海,古丝绸之路千古留名,依靠的不是战马长矛和坚船利炮,而是驼队宝船中承载的善意和友谊。十年前,习近平主席创造性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指导原则,开创国际交往新理念新范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实践平台。
从国内看,“一带一路”改变了过去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逻辑,对国内一体化的引领效应非常明显。比如,郑州与卢森堡共建空中丝绸之路,“不靠海、不沿边,对外开放靠蓝天”,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向全方位、立体化拓展。
从外交看,中国在外交理念上突破了近代以来以西方为中心的外交理念,变成以文化为纽带的、以民心相通为核心,平等的、包容性的外交。“一带一路”不仅激活了中国外交,在某种程度上也激活了全球区域性外交,这种横向的互联互通,改变了过去全球化的中心——边缘体系。“尤其是在非洲,这种激励效应非常明显,让他们意识到后起国家可以弯道超车和变道超车,改变命运。”
王义桅表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既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抓手,更彰显中国“达则兼济天下”的大国担当。
制度优势激励共建参与
前段时间,中国敦煌首次进口哈萨克斯坦小麦的新闻在哈萨克斯坦火了。记者采访王义桅的时候,他正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走访。他说,哈萨克斯坦是内陆国家,此前受限于交通条件,农产品很难走出去。直到“一带一路”为该国打开陆海两条贸易通道,情况才得到根本性扭转。
“我在当地感受到很多变化,中国不仅进口哈萨克斯坦的小麦,以后还会投资、建厂、本土化,帮助当地从能源资源的出口向制造业发展。”王义桅说。
那么为什么敦煌进口小麦让哈萨克斯坦人民集体点赞?我们的制度优势又是如何激励共建国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
王义桅在他的一本书《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里提到,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国内互联互通基本完成,这是通达天下的基础。“一带一路”的核心思想是五通,五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五大支柱,这中间的基础是中国式现代化。
王义桅谈道,“我去过近百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看到了多样性的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其实是有非常巨大的产业优势和基础条件的,但是为什么发展得不好?他们以前觉得现代化只有一条道路,就是要学西方,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美国发展经济学笃信不疑。但是现在看到中国同为发展中国家,却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条件的发展道路。”
“这就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最大的变化,就是观念上的变化。”王义桅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极大鼓励了这些国家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让他们能够走上符合自身国情发展的道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阶段都产生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的做法、经验与模式,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吸引着许多发展中国家参与“一带一路”。
王义桅举例道,比如,中国在非洲国家推行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区域航空网和基础设施工业化的“三网一化”,帮助非洲国家完成造血功能,让非洲市场以点带线、以线带片,形成经济发展带,发展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非洲国家同时也在学习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经验,不断创造出新的发展奇迹。
再比如,中国在塞尔维亚经营一家钢铁厂,如果按照西方模式,钢铁厂可能因为污染或者其他问题被关停,而中国的方法是通过“就地转化”去解决问题,河钢集团接手这个项目,把它转化了,技术达到欧盟标准,没有解散一个工人,而且增加了就业,也增加了税收。
王义桅表示,中国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浓缩了其他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再加上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不论是农耕文明时期的丝绸、瓷器,还是现在的高铁、核电,都展现出中国的制度优势、产业体系优势,和中华文明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优势。
高质量发展助力行稳致远
对于近日国新办发布的《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王义桅评价称,“此时发布的白皮书是最权威、最高层面的,也是面向国际社会的。白皮书不只是描绘了一个愿景,而是有路线图的,让高质量发展有了切实可行的依据和思路。”
“‘一带一路’要行稳致远,就必须强调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王义桅表示,要扎牢“根据地”,建好“样板房”,从全球化向区域化、本土化发展,对冲全球化的板块化。
具体说来,就是机制化、企业化、法制化。王义桅建议,国内要有机制化,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夯实高质量“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内基础,升级“一带一路”的领导机制。同时,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工业企业联合会、商会、促进会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从咨询、监理、理赔全过程把关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的各环节,吸纳更多企业参与,推动建设第三方市场合作示范区。此外,还要逐步法治化,适应分布式管理新模式。
“未来的世界怎么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共建‘一带一路’干得怎么样。”王义桅说,“一带一路”的特点是实体经济全球化,路径是发展导向的全球化,方向是包容型全球化,目标是共享型全球化。着眼未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必将对沿线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层出不穷的全球性问题和挑战,人类社会需要新的思想和理念。尽管共建‘一带一路’也面临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从自身长远利益出发,从人类整体利益出发,共同管控风险就能克服风险挑战,以对话弥合分歧、合作促进发展,打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全球化,这正是‘一带一路’的初心和使命,前景也会更加值得期待。”王义桅说。(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记者袁琳)
东一创欣.双碳专家
手机二维码
Copyright © 2022 东一创欣.双碳专家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1862号-1